您当前位置:首页 >  资讯行业新闻  > 正文

智能制造是中国制造业的唯一出路

时间:2013-10-08  来源:新浪博客  浏览次数:187
              国庆长假接近尾声,强台风“菲特”和“丹娜丝”相续来袭,中央气象台发布红色预警,很多人结束旅游,提前回家。美国政府“关门”进入第5天,国会众议院表决通过一项议案,决定在政府“开张”后为80万被迫休假的政府雇员补发工资,议案仍需获得参议院表决通过。但两党预算僵局仍未打破,政府丝毫没有结束“关门”的迹象。我们继续聊智能:智能制造是中国制造业的唯一出路。

    1、我国制造业“大”而不“强”

    我国制造业规模一直处于快速增长中,经过长时间的扩张,从1990年的1400亿美元规模,增长到2010年的2.05万亿美元的规模,并超越美国的1.78万亿美元,成为世界制造业规模第一的国家。

    从数字上来看,我国已世界第一,但是从质量上,我国却远远落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:在发达国家可以换回1个单位甚至以上的新创造价值,而我国仅能换回0.56个单位;我国出口的产品也以劳动密集型和低技术含量型为主,在产业链中始终处于劣势。

    这样的制造模式使得制造业总量上我国已经超越美国,成为制造业规模第一的“大”国,但是离制造业“强”国还有很长的差距。中国制造业多数企业还处于产业链的最底端,只做贴牌生产,并不具备创新、设计和销售的能力。因此只有拥有自主核心生产技术,提高生产效率,这样才是制造业的真正升级。

    2、智能制造爆发在即

    根据人口经济学家的预测,人口红利的刘易斯拐点将会在2015年出现。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,中国大陆总人口为13.4亿人,其中0~14岁少年儿童人口2.22亿,占16.6%;15~59岁年龄人口为9.4亿,占总人口比重70.14%;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量增至1.78亿,人口老龄化水平达到13.26%。劳动人口的下降和老龄人口的上升最终会改变劳动力供求,推升劳动力成本。

    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后,通过工业自动化方式来实现人工替代将是大势所趋。长期以来,我国绝大部分制造业的主要模式仍然是劳动密集型企业。但目前面临着可持续发展的难题,中国正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型,工业自动化成为大势所趋。

    当前国内工业自动化技术水平很低,借用衡量一个国家自动化水平的标准之一的制造业中的机器人密度,即每一万名产业工人中拥有的多功能机器人数量。国际机器人联合会数据显示,中国2011年的这一数字是21台,国际平均水平是55台,其中美国是135,德国是251,日本是339,韩国是347。不过中国近两年增速非常快,从总量上看,2010年中国的装机量仅有52290台,2011年上升到74317台。国际机器人联合会预计,明年中国有望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。

    3、智能制造:人工替代,产业升级

    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主要包括智能测控仪器仪表、数控机床、工业机器人、新型传感器、3D打印技术、自动化成套生产线等。工信部要求重点推进智能仪表装备、智能装备等四大类产品,其中智能专用装备主要包括大型智能工程机械、高效农业机械、智能印刷机械、自动化纺织机械、环保机械、煤炭机械、冶金机械等各类专用装备,实现各种制造过程自动化、智能化。

    我国智能装备行业现状:随着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的高速发展,我国智能制造装备的推进稳步进行。2010年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和仪器仪表、数控机床、工业机器人及其系统等部分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领域销售收入超过3000亿元。但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仍存在一些问题:技术创新能力弱,新型传感、先进控制等核心技术仍无法资产;自动化产业规模小,基础弱,高档和特种传感器、智能仪器仪表、自动控制系统、高档数控系统、机器人市占率不足5%。

    随着我国对智能装备制造业的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,未来市场规模有可能达到万亿。今后几年智能装备制造业年均增速有望超过20%,我们预计到2015年智能装备制造业规模将达万亿,而到2020年将超过3万亿元,国产设备市场占有率超过60%。


声明:
1、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,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进行负责、考证。
2、如本文涉及其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,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进行相应处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