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当前位置:首页 >  资讯职场资讯  > 正文

求职之路:冷门热门瞬息万变

时间:2013-12-25  浏览次数:567

  在大学校园里,专业的冷、热从来都是一个热门话题。而随着高校专业选择日益自由,大学专业的冷热温差正呈现加速扩大的趋势。

  “趋热避冷”是很多大学生及其父母的思维定式。银行业、IT业等热门行业往往意味着高收入、高福利和长远的发展,而农林牧渔业、传统制造业等行业却总给人收入低、工作枯燥的印象。

  大学校园流行这样的 顺口溜:“一流学生学财经,二流学生学计算机,三流学生学工科。”事实真的是这样吗?数据显示,全球近40%的雇主难以在市场上找到合适人才填补空缺,最缺的是工程师和技术人员。

  专家表示,市场瞬息万变,冷门、热门也在不停变化,想从事热门职业,关键要有前瞻性,以成长性强的职业作为自己的目标。

  哲学冷 量身定制式教学

  在浙江大学的学校论坛,“哲学三巨头”是一个响亮的专属名词。“哲学三巨头”是指浙江大学2011届哲学系的三名毕业生。今年,浙江大学5000多名本科毕业生中,出自哲学系的只有3人,仅为往年的1/10。

  一个系只有3名毕业生,让原本被社会称为冷门专业的哲学系,显得更加“寒意瑟瑟”。随着大学生择业观日趋功利化,以哲学为代表的人文社科类学科被称为“冷门专业”,学生数量一直有限。

  “虽然只有3名生源,我们丝毫没有忽视教学质量,学校几十名老师对3名学生实施精心教学,用时髦的话说是量身定制、个性化培养。”浙江大学招生办主任夏标泉说。

  量身定制式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。这三名学生今年毕业后,1人保送本校哲学系硕博连读,另2人被保送至其他高校就读哲学系硕士研究生。

   艺考热 就业市场供大于求

  一边是海水,一边是火焰。近年来,浙江的“艺考热”愈演愈烈。中国美术学院招生办主任李都金教授介绍,2010年,计划招生1600人,报考人数却超过6万,录取率不到3%。

  据了解,艺考从2000年左右开始变“火”,在浙江,2007、2008年达到高峰。据了解,目前一些综合性大学的艺术类专业招生规模已经趋于稳定,尽管如此,2011年,浙江省生源艺术类考生人数仍超过3万。

  “我们学校现在有16个专业,由于报名火爆,大多数专业的入取率为40比1,个别专业达到了100比1。”李都金教授分析,这样就形成了“千军万马过独木桥”现象,“报名艺考要理性”。

  另外,由于艺术类专业收费平均比其他专业高一倍,一些院校为了创收盲目扩招,师资等教学资源跟不上,培养过程“偷工减料”,在某种程度上促成了艺术类学生的就业难。

  《2011大学生就业报告暨2011年就业蓝皮书》指出,2010届本科生毕业半年后失业率最高的专业为美术学(15.6%),其次为音乐学(15%)。这两个“看上去很美”的专业,近年来都供大于求。

  观点

    冷门专业暗藏“黄金职业”

  据分析,功利主义的泛滥,影响了专业取向,专业的冷热现象才会愈演愈烈。很多时候,兴趣服从就业,学生和家长最终把“选票”投给金融、建筑等热门专业。

  在本地一家招聘网站的调查问卷显示,对于“目前您最看好的就业专业类别是什么?”的问题中,电子信息类的比例最高,是18%;其次是艺术类16%;营销管理类14%;物流类9%;媒体信息类和生物技术类都是8%;法律类、汽车类、现代医药类和环境能源类都是6%;新材料类4%。

  然而,热门专业≠热门行业≠热门职业。据《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》显示,动画专业名列本科就业红牌警告专业之一。受调查企业表示,动漫产业人才缺口很大,可动画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在动手能力上往往不能胜任。

  夏标泉建议,学生在选择专业时,尽量选择有发展潜力的专业,不要拼命追逐那些已经炙手可热的行业。成长性强的专业应具备两个条件。其一,在市场上,与该专业相关的人才供不应求;其二,提供相关职位的企业,发展态势大多蒸蒸日上。

  “具备这两个条件的职业,即使是当下的冷门专业也会需要大量从业人员,呈现出求贤若渴之势,很可能是下一个热门。”夏标泉说。
 

推荐图文
推荐资讯
点击排行